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计算的起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科书安排4个例题,例1是让儿童经历把2辆车与1辆车合并在一起的实际问题,初步感悟加法的含义。例2是经过操作学具再次感悟加法,并探讨3加2的具体方法。例3是加法算式的读、写。例4是两个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表达的两个加法算式,即通常说的“一图二式”,并明确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课堂活动有4个题,其中第1、2题是一图一式,第1题是由图到式,第2题是由式到图,第3题是一图二式,第4题是需要操作,思维逆向,开放性的题目。结合本课题可处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科书给儿童熟悉的、形象直观的、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儿童感悟加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儿童产生加法计算的动机与需要。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要让儿童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在感受、发现并与同伴交流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发展儿童的数感。在提供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对计算速度不宜提出统一的目标要求,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对计算确有困难的儿童,应给予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建议
1.本课题建议用2课时。
2.教学例1前,可让儿童用同类实物(铅笔与铅笔、本子与本子、书与书)通过操作经历两个部分的“合并”,感悟合并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出示例1的挂图,充分让儿童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意,尽可能让儿童自己表达“合起来”,然后引导儿童探索“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需要什么符号?算式怎样写?再让儿童看书学习,认识加法、加号、加法算式及读法。在这里没有介绍加数与和。
3.计算方法是重点,例2的学习要让儿童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坚持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科书出现“接着数4、5”,“3与2合起来是5”两种,儿童还可能出现“加1,再加1”等。对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儿童自主地加以比较,作出自己的认识和选择。
4.加法算式的书写也是一个难点,例3就是在田字格里训练算式的书写,要注意加号与等号的书写位置。要在习字本上加强书写训练,规范书写。
5.例4是一图二式,例题本身是相对的两个儿童观察同一幅图,由于位置不同而得出两个算式:4+1=5与1+4=5,进而得出4+1=1+4。对这个算式的表述不必要求过高。能说出“4加1等于1加4”即可。至于有的儿童能说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结果是相等的”就更好。在例题后,可让儿童观察得出
3+2=5
2+3=5
教学本例题要重视引导儿童把操作、观察与算式表达结合起来学习。
6.课堂活动的第1题有两幅图,都是一图一式,左图只填得数,右图填一个加数与得数。第2题是根据算式填▲,第1图是左边画3个,右边画1个。第2图是右边画1个,左边画2个。第3图既可左边画2个右边画3个,也可以左边画3个,右边画2个。至于小三角形的方位可以有所变化,最好能出现较为多样的“图案”。第4题是操作题,思维逆向,具有开放性。练习时可启发儿童思考“应该拿几根小棒?”“摆成几部分?”“怎样摆?”让儿童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边写算式。图形与算式最好相对应,相一致。练习二的第2题要求说一说。左图可以表述为“3加0得3,0加3也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