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结合具体材料理解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会按要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量。

3.让学生经历在方格纸上涂阴影,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等操作活动认识小数,用小数表达生活中的有关信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思维活动,归纳小数的性质及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小数的性质与大小的变化,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二)教科书说明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充。教科书在加强小数与分数联系的同时,结合涂方格,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等,让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同时还要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进而理解小数与整数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读、写的方法。小数的性质是小数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本单元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知道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更能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小数的性质也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应用这一知识,可以化简某些小数,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由于小数的性质已涉及小数大小的比较问题,因此,本教科书把小数的性质与大小比较合并为一个小节。但我们应明确,小数的性质只是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是相等的,而小数大小的比较则是全面研究小数的相等与不等,它与小数的性质有一定的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重要特性,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是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换算的基础。虽然这部分内容涉及乘或除以101001000……但并不需要乘除法计算的法则,而是直接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小数的性质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两者综合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完整认识小数大小的“变与不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科书安排了两个内容: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另一个是较大的整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地运用,求小数近似数要用到的“四舍五入”法,在整数近似数中,学生已有初步的认识,教科书比较注意选用较多学生熟悉的素材,以便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的近似数。在研究“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在整数中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结合议一议,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活中的小数,就是传统教科书中的小数与十进复名数,也就是小数与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换算)。教科书主要涉及的生活中的量是长度、质量、面积等。这种换算或改写实际上就是用不同的数——整数或小数,与不同的单位——较大的单位(或称高级单位)与较小的单位(或称低级单位)来表示同一个量。这就成了小数与十进复名数的改写或换算。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可以称得上一个大单元,因而在新课内容结束后,安排一个“整理与复习”,教科书在提供本单元数学知识的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整理安排了5个基础练习题,突出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主要基础知识。结合整理与复习,在练习十九安排10个有一定综合性的习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提示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联系的学习情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教科书通过量黑板、量课桌等活动,引入小数,然后出示学生十分熟悉的“10×1方条图,“10×10正方形图,“10×10×10正方体图,以及米尺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等素材,在涂一涂、填一填的活动中认识小数。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熟悉的图形,在逐步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理解小数的意义。在学习小数的性质时,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同一本数学书的定价,引发学生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是否影响小数大小的探索。生活中的小数更是联系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小数表示同一个量,从而揭示小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方法。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科书在每一个知识点学习后,都编写了一定数量的应用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作必要的补充,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加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小数意义时,充分运用“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10×10×10的正方体图,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填一填以及把1 m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通过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充分认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写成不带分母的(或按照整数的)形式,就成为小数,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样,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也是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在学生的观察、比较中逐步概括,主动获取的。

3.充分调动学生的旧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在三年级(上)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就是在这些已有基础上来学习的,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好新知识服务。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教科书结合元与角、米与分米的互化,帮助学生回忆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百分之几与两位小数,千分之几与三位小数……的理解。充分应用整数读、写方法的知识,促进小数读、写方法的掌握;充分应用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促进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充分应用求整数近似数方法,促进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掌握。总之,教学中要尽可能发挥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正迁移影响,尽可能避免其干扰和破坏的负迁移影响。

4.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小数的认识与整数、分数的认识有很紧密的联系,教学要注意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如:整数与小数的数位,十进关系,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求近似数,较大数的改写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小数与十进分数,0.11100.0111000.00111000等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注意分清异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避免相互影响,相互干扰。本单元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大小变化,小数的近似数,生活中的小数等,可以说是系统、完整地认识小数,教学时要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小数的末尾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而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要变,如何用“变与不变”的思想,认识相关知识。总之,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异同与联系,注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